近日,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、硕士研究生导师、美术学系主任徐文生,应邀为437必赢会员中心美术系师生及学院的艺术爱好者们带来了一场题为“中国画的文化理解与审美表现”的专题讲座。讲座内容深入浅出,从文化根基、美学核心到技法表现,系统梳理了中国画的独特体系与精神内涵,受到现场听众的热烈欢迎。
徐文生教授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,现任辽宁省基础教育(跨学科)指导委员会委员、辽宁致公画院副院长,长期致力于中国画、中国画理论、书法及美术学科教学等领域的研究与实践。他出版《素描能力的训练与培养》《竹中国画写意大课堂》《牡丹中国画写意大课堂》等个人专著7部,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,50余幅绘画作品参展并公开发表,教学成果屡获省级、国家级奖项,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与丰富的教学经验。

讲座共分为三个章节,层层递进,引导听众深入理解中国画的本质特征与审美逻辑,逐步构建起一个从文化根基到美学核心,再到技法实践的清晰认知框架。
第一章:中国画的文化理解(认知根基)
徐教授首先从宏观视角出发,梳理了中国画的历史发展脉络,从魏晋南北朝的“传神论”、唐代的鼎盛,到宋元文人画的兴起、明清流派的演变,清晰呈现了中国画在不同时期的审美追求与画科发展。他强调,中国画的本质在于其深厚的哲学内核,如“天人合一”“虚实相生”“气韵生动”等思想,共同构成了中国画“重精神、轻形似”“以画载道”的创作理念。此外,徐教授还阐释了“诗、书、画、印”四位一体的艺术形态,指出题跋与印章不仅是画面的补充,更是文化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第二章:中国画的写意(美学核心)
在第二部分中,徐教授聚焦于“写意”这一中国画的核心美学范式。他明确指出,“写意”并非潦草随意,而是“以形写神、以简驭繁”,强调通过简练的笔墨传递物象神韵与创作者情感。通过对比写意与工笔在表现手法、工具材料等方面的差异,徐教授帮助听众厘清了二者的本质区别。他还结合齐白石、徐渭等名家的经典作品,解析了“留白”“象征”“借景”等手法在意境营造中的关键作用,展现了写意画“言有尽而意无穷”的美学魅力。
第三章:中国画的笔墨(技法核心)
最后,徐教授深入讲解了中国画的根本技法——“笔墨”。他指出“笔为骨、墨为肉”,二者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。在笔法方面,他详细介绍了中锋、侧锋、逆锋等运笔方式及其对应的线条质感;在墨法方面,则系统解析了“焦、浓、重、淡、清”五色墨的运用,以及“破墨”“积墨”“泼墨”等技巧的表现力。徐教授还通过现场示范与互动练习,引导听众体会“笔中有墨、墨中有笔”的融合效果,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。

整场讲座内容翔实、逻辑清晰,既有理论高度,又有实践指导意义。徐文生教授以其深厚的学养与生动的讲解,为听众构建了一个系统而开放的中国画认知框架,激发了大家对传统艺术的深入思考与探索热情。
此次讲座不仅是一次艺术知识的普及,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度阐释与弘扬,为推进高校美育建设、提升学生文化素养贡献了积极力量。
编辑:李光标
复审:王 竹
终审:陈金波

